那些喊冤的球员不值得同情但是中国足球大概是好不了啦
值此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两战两负之际,中国足坛再掀波澜。国家体育总局、公安部联合发布对足球领域赌球、假球等违法犯罪等问题的查处情况,其中有83名足球从业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而中国足协则宣布,给予44名足球从业人员终身禁止从业的处罚,另外给予17名足球从业人员5年禁止从业的处罚。当然,这61人并不在那83名被采取刑事措施的人员中,他们只是情节相对较轻,没达到刑事处罚的程度。
本来以为这是中国足球的日常操作——祸不单行。一边在赛场上输得天昏地暗,一边在赌场查得四脚朝天,两边一起出事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闻,只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闻却让人颇为意外。
就在足协的处罚结果出台以后,那61位遭遇禁赛却未被采取刑事措施的人中,多位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,为自己喊冤。他们中既有中国球员,也有外籍球员,喊冤的主要内容是球队欠薪,自己被生活所迫收了不该收的钱。
与咱们印象里的受贿人员不同,这些球员们的非法所得都不多,一般都在十万以下,说明他们确实比较缺钱,欠薪的说法相当可靠。从球员的分布来看,从中超到中乙联赛,中国各大级别的男足俱乐部都出现了欠薪问题。
当然,这些球员所说的,因为欠薪导致生活困难,为了维持家人的生活开支,被迫受贿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,生活所迫不应该是干坏事的理由,他们因此遭到处罚也完全不值得同情。但是,联赛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欠薪问题,这个现象就不太正常了。
按照足协的规定,一个俱乐部在参加联赛之前,必须进行财务健康状况核查,也就是说,凡是能参加联赛的俱乐部,他们的财务状况都经过足协的审查,非常良好,不应该出现欠球员薪水的情况。
但是,如此大规模的欠薪又说明,这些俱乐部大部分财务状况不佳。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通过足协的审核,进而参加联赛呢?当然是因为中国足协压根没有好好审核他们的财务状况,他们也知道按照他们的财务状况,压根不该参赛,但是如果把他们排除出联赛,中国所有级别的联赛都要停摆。都停了,足协赚谁的钱?所以,什么审核,都是扯淡。
其实,别看中国足球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,但是从未建立真正现代意义的商业足球体系。
什么叫足球的商业化?简单一句话,所有参加联赛的俱乐部本身就是一家企业,他们具有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的能力。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非常成功的俱乐部,比如巴塞罗那、AC米兰、尤文图斯、曼联、曼城、切尔西、拜仁等等等等,这些俱乐部都是经营良好的企业。
足球俱乐部当然会接受其他企业的赞助,但这种赞助同样是商业行为,足球俱乐部不会因为接受一份赞助,而成为该企业的附属企业。俱乐部通过出卖球票、出售转播权、出卖球衣等周边产品、出卖商业广告等方式,实现球队的盈利。
但是,已经搞了三十年商业化改革的中国足球,到今天为止,仍然没有一家真正现代足球俱乐部。中国所有足球俱乐部都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,他们都是商业企业的附属品。
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,当年闹得最凶的恒大足球俱乐部,这个俱乐部可以理解成是恒大集团的一个部门或者科室,这个部门完全不赚钱,完全没有经营能力,全靠恒大集团给这个俱乐部的所有教练、球员发工资。这个足球俱乐部就是这家房地产企业的附庸。
相比之下,比如欧洲的巴塞罗那俱乐部,它不隶属于任何一家企业,俱乐部自身就是一家企业,他们独立经营比赛、经营球队、赚取利润,他旗下的球员就靠这个俱乐部发工资。这个足球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做主,但是当年的恒大俱乐部可不行。
国内所有的足球俱乐部都是恒大这种性质,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经济个体,他们都依附于大企业。这些企业当初要么出于为自己的品牌进行宣传的目的,资助或者建立一个俱乐部,或者出于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,弄了一个足球俱乐部。甭管怎么样,这么多年来,中国足球所谓商业化一直以这种相当不职业的状态运营着。
由于国内俱乐部都依附于大企业,那么当这些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之后,这些压根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俱乐部自然要一个接一个地出现问题,于是,欠薪这种事就开始广泛发生。
前些年,中国房地产业如火如荼,各种房地产企业高歌猛进,于是中国的足球市场上,有接近一半的俱乐部都由房地产企业接手。接着,最近几年,房地产业成了这样,大量足球俱乐部欠薪自然也就不稀奇。
长期来看,要解决欠薪问题,还是要发展出真正的能自负盈亏的俱乐部,这样的职业联赛才是健康的联赛,才具有可持续性。当然,这么做能否提高国家队的成绩,谁都说不清楚。或许,中国人压根就不喜欢足球,根本养不起几家真正的俱乐部,那就赶快就坡下驴,别玩足球了。
考虑到我国对足球说三道四的人远比参与踢球的人要多得多,中国足球大概率好不了啦,死心吧。